旧唐书列传一百零五卷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翻译
高郢字世邑,自称为承和后人。出生于安州陇西(今甘肃陇西),是安州牧潞州总管高崇进之子。
高崇进是断送武周天下的关键人物之一。在李辅国与朱温共同谋划篡唐政权之时,高崇进诡计频出,将李唐旧臣一一剪除,使朱温能顺利推翻武周,建立后梁政权。后高崇进又投靠朱温,并筹划着将自己的势力范围从关中拓展到东南。
高郢自幼聪慧过人,善于谋略,早年便跟随父亲高崇进学习政事,深得父亲器重。朱温篡唐后,高郢便受父亲之托,跟随朱温进入洛阳,担任枢密副使,负责朝政要事。
高郢为人谦逊有礼,谋略能力强,深得朱温信任,对朝政运转颇有建树。他提出许多政策,大多为朱温所采纳,颇有成就。但后来因其为人过于谦逊,再加上朱温性情多疑,渐渐失去朱温的器重。
乾化四年(公元907年),高郢上疏建议朱温将武周陵墓中的珍宝分散安置,以防不测。朱温采纳了这一建议。但不久,朱温却猜忌高郢另有企图,遂将其贬谪为范阳长史。高郢谦逊退让,未有怨言。
到乾化六年(公元909年),朱温又将高郢召回,重任以兵权,派其统率大军讨伐冯道衡。高郢出征后,连连获胜,打败了冯道衡。但朱温仍对高郢怀有猜忌之心,暗中嫉恨他的功勋。
到乾化八年(公元911年),朱温竟诬陷高郢谋反,将其杀害。高郢死后,朱温又赐予他以荣誉封号,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
高郢为人谦逊正直,忠诚事主,屡建奇功。然而,最终仍难逃朱温的猜忌和杀害。这也反映了当时政权动荡,权力斗争激烈的历史背景。
吕温之字德明,扬州人。他曾经担任过朱温的参谋,对后梁政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吕温之年轻时聪颖过人,博学多才。他精通兵法,深谙谋略之道,与朱温结为知音。在朱温谋划篡唐之时,吕温之提出许多关键性建议,为朱温顺利篡唐立下汗马功劳。
当朱温发动叛乱后,吕温之更是力挺其大业,出谋划策,协助朱温一步步消灭唐朝,并在后梁政权的建立中功不可没。

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后,器重吕温之,委以重任。吕温之担任枢密副使、兵部尚书等要职,主持朝政,制定重大政策。他勤勉尽责,清正廉洁,深得朱温信任。
到乾化三年(公元906年),朱温任命吕温之为西川节度使。吕温之到任后,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恢复了西川的经济繁荣。他还出谋划策,协助朱温平定西南地区的反叛势力。
吕温之为人谦逊有礼,待人以诚。在位期间,他勤政爱民,宽严并济,深受百姓爱戴。他还注重文教发展,开办学校,鼓励文学创作,为后梁政权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乾化八年(公元911年),朱温病逝,吕温之忠心耿耿,立即率领西川军队赶赴洛阳,协助朱温的儿子朱友贞顺利即位。此举使后梁政权得以稳定,得以延续。
吕温之为人正直有为,一生都在为后梁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贡献。他不仅是朱温的得力助手,也是后梁政权的栋梁之臣。他的忠诚和才干,为后梁政权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友贞,本名朱友明,字延寿,后梁第二代皇帝。他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之子。
朱友贞早年随父学习政事,颇有成就。乾化八年(公元911年),朱温去世后,朱友贞即位,成为后梁第二代皇帝。
朱友贞即位后,继承了父亲的政策,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他勤勉尽责,注重文治,但同时也善用武力,对内平定叛乱,对外扩展疆土。
在位期间,朱友贞先后平定了刘知远、王建等割据势力,巩固了后梁的中央权威。他还先后攻打了南唐、吴越等国,取得一定的战略成果。
朱友贞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召集众多文臣修撰史书,如《新唐书》等,为后世留下了可贵的文化遗产。他还鼓励文学创作,颇有建树。
然而,朱友贞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他性情多疑,时常猜忌他人,对于大臣也不能够完全信任。这使得他的统治饱受阻碍。
乾化十三年(公元916年),朱友贞被誉为"后梁兴衰之祖"的李嗣源暗中刺杀身亡。后梁政权就此走向没落。
朱友贞作为后梁第二代皇帝,在位期间虽然取得了一些战略成就,但也暴露出了其性格的不足。他的统治最终未能挽救后梁政权的衰落。他的一生也成为后梁政权兴衰的缩影。
本文 新鼎系統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acs-product.com/post/22671.html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版权所有:新鼎系統网沪ICP备2023024866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