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学日本的热潮有哪些特点 清末留学运动的清政府干涉

admin 阅读:436 2024-01-16 03:22:50 评论:0
问题描述 清末留学日本的热潮有哪些特点

推荐答案

“一部留学史,有半部是清末民国政治史,还有半部,是平民求救过、求前途的艰难打拼,里面有热情,也有功利。”

“不肯去”到“争着去”

1872年,幼童留美计划还少有人响应,9年后,原定15年的计划生变,随该计划到美国求学的学生被急召回国,刚刚起头的留学陷入沉寂,不过,仅仅20年后,1896年那一年,留学这件事,忽然从门可罗雀,步步演变成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全社会热潮。

是什么导致了这次巨大的观念转变?

留学大潮兴起的当年是中国败于日本、签订割地赔款的第二年。算上之前半个世纪的战争史,这是中国第四次战败,而且还是败于当时不过是新兴国家的日本。中国知识分子为之震动,通过洋务运动为中国寻找富强出路的理想随之幻灭。

1896年,清政府派13名留学生到日本,彼时被视作社会中坚力量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把希望和眼光放到国外。两年之后,公派留日成为国家政策,地方大员也派人去日本学陆军。大臣张之洞尤为上心,他亲自送两湖书院的留日学生启程,从湖北坐船去上海,当时有记录说张之洞:

“对学生频频答礼,提督张彪后到,屈膝请安,文襄(张之洞)口衔长旱烟杆,视若无睹。我们见这种倨态,不免暗笑,亦更觉自己所受的礼遇。”

虽显重文轻武风气,但也足以可见,一代大臣对学生如此尊敬,是把对一国的期望寄托于留学生们身上了。

把留学潮真正意义上扩散开来的,是民间心态转变。1900年义和团时间后,有年轻人认为国家要改变方针,个人亦另有打算,他们有些选择自费留日,因“日本维新以后,政治工业,效法西洋,进步很快”。

1905年,废科举。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入世之途断裂,清廷同事请日本博士来教新科进士法律、政治、外国史地知识,以留日学生做助教及翻译。同一年起,清廷举行留学生考试。有些非出名门大学的留学生应考而合格,获得进士或举人出身。再往后一些的留法潮,一两年内澎湃而起,席卷全国,不过两三年而没落。勤工俭学留学法国的梦想,给了很多中国青年以及强心剂,以为到了法国能边工作边读书,自食其力,还能留洋学习。蔡元培、汪精卫等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又特别推崇学生留法,加上法国学校颇自由,早早把宗教和大学教育分离,也很得年轻人青睐。

去各国有各国的特色,但选校、选科,这些最早出去的年轻人们,迷惘、困惑是不少的,专业换来换去,倒显得有些三心二意。不比如今网络资讯丰富,留学中介甚至发展成一支旺盛的行业力量,“徐志摩们”选校,还得多看学长的经验。

其他回答

清末留学运动的清政府干涉

广大留日学生的革命化使清政府惊惧万分,又鉴于留日学生数量多而学业程度低的情况,从1906年起,对赴日留学采取了许多限制办法,如停派速成班﹑官费生派遣权收归中央﹑申请留学必须具有中学毕业程度并通晓外文,还须由地方官“出具印结”并报中央备案﹑保证不参加革命党﹑服从学部指定所学科目和公使指定所入学校等等。同时,因反对日本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和参加革命,留日学生纷纷回国,日本政府对接受中国留学生又渐冷淡,致使1907年以后,留日学生人数逐年下降,该年约为一万人,三年后竟降为二千余人。

赴日留学转入低潮后留学欧美再度兴起。一方面清政府对留学日本多方限制而对留学欧美则给予种种方便,另一方面欧美各国﹑特别是美国多方招引。特别是美国国会于1908年通过退还中国部分庚子赔款决议案,将该款用于向美国派遣留学生,使留美热日炽。1905年,留美学生仅二三十名,到1910年增至六百余人。同一时期,留欧学生也有所增加。欧美留学生以学习理工为主,对庚款留美学生具体规定“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另外,新疆因与俄国接壤,除派遣满蒙学生留俄外,还派遣了少量学童,专学俄罗斯语言文字。

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开端于

140多年前, 120个平均年龄12岁的男孩 踏上了兴国救亡的赴美求学之路,他们乘坐火车,轮船几经周折来到大洋彼岸一个建立不足百年的陌生国度。

是谁提出让他们远赴异国他乡的?又为什么会选中他们?这些留美幼童经历了什么?后来又成就了什么?—— 纪录片《幼童》下 完结篇

公派120个幼童,只有94个返回(具体原因可以看之前上-中篇,点击头像,主页就能看),回来后的孩子都被李鸿章严加看管,70%被分配到了北洋。 提起“北洋”,人们自然会想起 “北洋水师”、“北洋政府”、“北洋军阀” (甚至中国第一所大学 “北洋大学堂 ”)等一系列与清末民初政治紧密相联的词汇,足见“北洋”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如此看来十年的辛苦没有白费,这些孩子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上起到了 举足轻重 的作用。

当时的中国政坛被分割成两股势力 洋务派和守旧派 ,李鸿章也面临很多强有力的敌人,这些人给皇帝的奏折中总是能通过一些“谬论”来弹劾开明派。也许现在我们听来觉得是歪曲事实,但是对于这个 上千年读着孔孟,考着八股的帝国 来说,这些理论总是一针见血,直抵当权派的心。

据孩子们回忆,他们认为李鸿章非常的优秀,就像美国的加斐尔总统,管理着大清国的各个重要部门,且有着非常独到的远见。

幼童赴美留学的十年,大清帝国在李鸿章的协调和组织下,洋务运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些启蒙的事业急需一批人才补给后方,而这些带着西方先进 科技 理论的孩子就像新鲜的血液注入到这个看似可以挽救帝国的项目中。

古老的大清帝国不甘就此退出 历史 的舞台,她在前进中摸索与彷徨,在得失中计较与争论,她试图创新与前进,却被固有的道德理念约束,她忠实的臣民用血肉之躯为她流血牺牲,终挡不住那来自地球另一端的利炮洋舰。

1881年被分配到福州船政学堂的16名留美幼童中,包括5名耶鲁大学学生,5名麻省理工学院学生,2名瑞萨莱尔理工学院学生,由于这些孩子天资聪颖且有一定的基础,一年就把五年学制的内容修完,顺利毕业。薛有福等5名学生被分配到福建水师旗舰杨武号任见习军官。

那个时候打仗大多都是水上,所以军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经过了5,6年的争论后,清政府终于同意从英国购买两艘巡洋舰, 超勇,杨威, 与此同时,两艘铁甲舰 定远,镇远 正在德国制造。

定远,镇远 还没有回来,中法战争开始了,中国11艘木制军舰对抗法国8艘铁甲军舰,由于地理优势,如果先发制人,很有可能取胜,可当时的清政府苟延残喘,只想和谈息事。

这场战事最终因法国先发制人,大清的军舰只能束手待打而告终。船上大多都是船政学堂刚毕业的学生和年轻的留美幼童,半个小时后,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4名留美幼童还没有来得及用自己在异国他乡苦读的知识报效祖国时,变葬身于此,还未结果的花便凋零,他们真的就如当时报纸说的毫无廉耻,报国之心吗?

他们是东方人棒球队的 邝咏钟,麻省理工学生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其中两位本应在那一年毕业。而那一年留在美国的谭耀勋耶鲁毕业后,按照他和容闳的约定,须为中国服务,本计划前往中国驻纽约使馆工作,却不幸染上肺病逝世,被安葬在了美国寄养家庭的墓地里,档案里甚至都不知道他的父母,亲人在哪里,他11岁来到美国后,就不曾回过故土。

而此时的大清帝国还没有意识到一场给华夏人民带来无比沉重灾难的危机,已经悄然发芽了。

日本,一个一直以来以学习他国,而后又超过他国为荣的民族,正在迅猛地发展,日益强大。在查找中国幼童档案的时候,发现了大量日本孩子在西方强国学习与就读的记录,其中还有女孩。

巡游西方强国让日本认识到, 国之强大,根本在教育 ,一个仿效欧洲的教育体制,开始由国家出资建成,短短十几年,日本不分男女,就学率达到95%。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成年后一批批走进军队,工厂,公司,政府, 他们就像瀑布上的水,源源不断地往下流淌着,给日本迅速的崛起带来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动力。

而此时清政府因为接连战败,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海防的建设中,1888年,中国 历史 上第一支拥有西方装备,西学人才的北洋海军正式成立。

同时也带动了矿业,铁路业的发展,洋务运动的进步离不开这些留美幼童,他们往往劳作在这些项目的最前沿。

这一片 虚幻向荣的景气 让大清帝国再一次沉沦,光绪帝的大婚,慈禧太后的重修颐和园,让海防的建设因缺少资金而暂停,可此时中国从德国回来的 两艘铁甲舰 定远,镇远却 让日本人感到危机重重,他们开始公债,减薪等举措大力发展海防事业。

1891年后,中国海防停止了发展,曾经被外媒称为世界前十的海军就像一个孤傲的英雄,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看不到他人的进步, 也更像一个美丽的贵重瓷器,稍微用力,就支离破碎。

1894年,广东水师的广甲舰奉命北上,舰长是留美幼童吴敬荣(左)曾就读于瑞萨莱尔理工学院,大幅是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宋文翙(右)。如此精良的装备,顶尖的人才, 他们北上做什么? 原来是给皇上和太后运送荔枝等贡品,这个舰船成了 杜牧口中 “一骑红尘”的骏马。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两个古老的亚洲国家为了自强,纷纷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战役中的指挥官一共有十几位都曾留学海外(中日一共),谁学的更透彻,谁又只是皮毛,战争的输赢告诉了我们答案。

通过后来的影视作品,我们能看到这场战役的残酷和悲壮,邓世昌, 陈金奎(幼童) ,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 黄祖莲(幼童) 沈寿昌(幼童) 等诸多留学海外的有志之士,在战役中为国阵亡。

中日《马关条约》让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开始走向灭亡,也为后世中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日子埋下了种子。

而李鸿章在签署了更为苛刻的《辛丑条约》后吐血而死,这位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领袖依然没有能力把自己效忠一辈子的帝国给护住,也结束了他充满传奇,充满争议的一生。

曾经让李鸿章满怀希望的部分留美幼童也同这个腐朽不堪的帝国陪葬了,而另外一部分呢?他们是否可以如当时的初心,拯救这个濒临灭国的民族?

中日甲午战争后,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还在做最后的苦苦挣扎,他们开始自发地进行变法,于是这批象征新技术的留美幼童再次被清政府推向了政治的浪口。

李鸿章在病榻上嘱咐:“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力保袁世凯为他的后任。

袁世凯上任后,启用了他身边的一批留美幼童,开始大展他的天津新政宏图,权倾一时的袁世凯,终于让这些曾经在异国他乡寒窗苦读,只为救国救民的幼童登上了中国政坛的核心,而此时的他们也早已过了而立之年。

废除科举,成立大学学堂,出国留学之事再次兴起,并成为一股浪潮开始慢慢被世人接受,当时只要家境殷实的,都会考虑让孩子出国教育。

这群知晓国外,而又对国忠心的外交大臣们让世人看到了 大清帝国最美的夕阳 ,随后国内政变,辛亥革命,袁世凯再次得势,五四运动。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群推动中国 历史 不停向前迈进的留美幼童也已是花甲之年,渐渐地退出了 历史 的舞台,得与失他们也不在计较,那段留学的时光恍如隔世,也不在被世人提起。

一个动荡的年代,总会成就一批人,也会牺牲一批人,才能成就不凡的传奇,每个出生在那个时候的人,都是 历史 的印记,不可磨灭。

----------文中所有均来自纪录片《幼童》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

洋务教育事业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因为成立了京师大学堂。

中国的近代化教育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启动的。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实际启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但作为承载中国教育近代化任务的洋务教育,在发展中表现为实践上的沉重滞缓和指导思想上的本土化取向,这既给在华教会学校留下插足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设置了障碍。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教育和技术现代化。

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感到,办这些新事业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外,还需要大量的人才。于是,他们仿效外国,兴办了一些洋务新学堂,以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据统计,至1896年为止,各地洋务派开办的洋务学堂有34所。这些学堂大多是专门性的实用技术学堂,规模大小不等,程度高低不同。据一些资料估算,到甲午战争前后,各洋务学堂毕业的学生约计已有一千数百入。

此外,洋务派还通过派遣留学的途径培养人才。如著名的铁道工程专家詹天佑,便是洋务派派赴美国留学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原学航海驾驶技术,曾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后来成为著名思想家兼翻译家的严复,也曾被派赴英国留过学。据统计,洋务运动时期派遣出洋留学的人数共有200余人。此外,在洋务派所办的现代工矿企业中,还锻炼出了一批精通现代科学技术的工程人员,有的还成为最早向中国全面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杰出学者,如精通数学的华衡芳,精通化学物理的徐寿、徐建寅父子等人。同时,在洋务派所办军事、民用企业的近4万名工人中,还锻炼出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技术工人,成为中国无产阶级中早期的技术力量。毫无疑问,上述在洋务运动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为稍后现代民族资本的发生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本文 新鼎系統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acs-product.com/post/1387.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版权所有:新鼎系統网沪ICP备2023024866号-15

最近发表